以大泉洋和TEAM-NACS为中心的海外应援BLOG / 当ブログは大泉洋やTEAM-NACSを中心に海外から四人のファンより共同管理されるものです。
COMPOSER 響き続ける旋律の調へ 感想
写在最前面的话:
最初所有的注意力都停留在了大泉上了,只知道他是所谓的主角,出演的是贝多芬。
一部彻头彻尾的伪历史闹剧。预告片中「もじゃもじゃ もじゃもじゃ」就这样糟蹋人家贝多芬的名作,安田饰演的莫扎特狰狞地躲在舞台的阴暗一角,音尾一脸天真念着不知道是祝词还是什么的,要把这些场景全部联系在一起实在是无能,一头雾水地一直看到最后那一排落下的字幕,似乎有了点名目。
「この世の「不変」なるものは」
「憎悪か」
「愛か」
「絶望か」
「希望か」
「運命か」
最后的命运似乎是想和贝多芬的作品联系在一起。那莫扎特为什么会搞得跟背后灵一样的?还有舒伯特为什么还要来插一角。于是抱着一头混乱的思路和不解,我看了下去。
故事:
故事的最开始是贝多芬(大泉)之父的葬礼,贝多芬和他两个弟弟。一开始森崎就给观众传达这样一个概念:请抱着轻松地心态来观看这部剧。所以才会出现日式的送葬方式和那些无厘头的表演吧。之后故事进一步发展,卡尔(SHIGE)不顾贝多芬的反对取了红区女子并且对方怀上了孩子,兄弟决裂后一直没有联系,直到卡尔的儿子出世卡尔2(音尾)。抱着希望哥哥接受孩子的想法卡尔主动找到了贝多芬。最后卡尔因病去世,贝多芬把侄子带回家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抚养。到这里第一部分,贝多芬家庭背景的交代就结束了。
随后开始了第二部分的故事,这部分的故事舞台变成了维也纳宫廷音乐界。撒列里(森崎)作为当时宫廷音乐的顶级教师,教授卡尔(音尾)和舒伯特(SHIGE)。两个孩子有着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对音乐的理念,但依旧成了好朋友。与此同时,贝多芬(大泉)的音乐创作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他有自己的想法,也有热情,创作出惊世之作也只是时间的问题。然后命运似乎注定了贝多芬的一生会有诸多坎坷。一方面腹痛时不时发作,耳朵也时常出现幻听,另一方面侄子卡尔走上了弟弟相同的道路,天生有肺病却偏偏喜欢上了小号,为了不然侄子重蹈覆辙贝多芬强烈反对他学习小号。而就在这个时候卡尔亲生母亲出现了,得知真相的卡尔对贝多芬心生不满。伤心失落之极的贝多芬失聪了。失去听觉的贝多芬从绝望中挺了过来把更多的关心放在了侄子身上,然而和侄子的关系并没有修复成功,反而因为一次口角(贝多芬不同意卡尔参军后)最终卡尔离开了贝多芬。心灰意冷的卡尔最终选择了自杀,最后被救了下来,但意识却没有恢复。
故事的最后高潮,自责不已的贝多芬为了让卡尔能够恢复意识,在舒伯特的帮助下给卡尔最喜欢的席勒的作品【欢乐颂】谱上了曲,将他放到了自己的第九交响曲中,在维也纳的第一次演奏中,当失聪了的贝多芬出现在舞台上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人物:
细想之后,这部剧的主角的确只有贝多芬(大泉)。而让贝多芬这个形象充实起来的就是卡尔(音尾)和舒伯特(SHIGE)。大泉饰演的贝多芬在同这两个人的对戏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侄子热爱音乐的贝多芬,他固执他异想天开他疯狂他坚定他孤独绝望却给别人带来希望。而撒列里(森崎)和莫扎特(安田)则是贯穿整部剧发展的重要人物。撒列里是一个看客,他和莫扎特生活在同一个年代他知道莫扎特了解他的一切,他教过贝多芬,教过卡尔,教过舒伯特。他送走莫扎特,送走贝多芬,最后也送走了舒伯特。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比撒列里更接近维也纳宫廷,更接近古典音乐,他见证了一切。莫扎特是一种信念。从安田那脸狰狞入境开始,一直到最后他跟随舒伯特去德国摆出的乙女POSE,各种夸张的表演摆在了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上,起初我实在是接受不了。剧中的设定是莫扎特是被他妻子毒死的。这样一说倒是能理解为何莫扎特会如此之恨,张口闭口地说绝望。他想要寻找让人绝望的旋律,他要看看唯一他未能创作出来的主题:绝望 有谁能够表现出来。即便在人们心灵最脆弱的时候他如同心魔般不断地出现将人们对于生活的前景摧毁,将人们对人生的希望浇灭,但最后,他依旧是输给了贝多芬。贝多芬并没有绝望。他也没有写下绝望的曲子,相反他看到了希望。起初我是认为这部剧中的莫扎特是一个反面角色,所有情感纠结和情绪崩溃的地方他都要在旁扇把火。但细想过后,我似乎又理解到了另一面:他是一种信念。他的存在不是为了击败打垮任何人,而是让他们重新活下去。人啊,在濒临绝望的同时才能看到希望。
剧本:
重新梳理之后我才发现,LEADER写这部剧真的是用心。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剧作往往是最容易吃力不讨好的。尤其是历史名人。人们对于这些人的印象是停留在历史课本或者传记中。所以如果在角色润色的同时稍有过度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这点LEADER做的很好。乍看之下,闹剧一场。贝多芬还要骑个木马,和侄子玩相扑,莫扎特犹如丧心病狂一样,撒列里喜欢和物,真是瞎来。性格喜好外表对于整个历史人物的塑造个人认为只是一小部分,最重要的还是人格。这点LEADER把握的很好。而LEADER对细节的处理可以看出LEADER应该是认真研究过这些名人了。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处:第一处贝多芬看完卡尔写的さよなら后的独白,伤心之极说出的“俺は一人だ。”历史上,贝多芬曾经在失去弟弟卡尔,看着古典音乐界的朋友一个个弃乐转政后曾经在自己的笔记上写过这么一句话“我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这个世上。”第二处就是最后在维也纳第一次演奏的时候,最后贝多芬说的那句“喜劇が終幕する”倒地。历史上,维也纳第一次演奏后,现场曾响起5次热烈的掌声,贝多芬最后是感动地昏倒在场。而在贝多芬生命里最后的日子,他曾经用拉丁语和他的医生说:“啊,朋友,喝彩吧,喜剧已经结束。”而剧中贝多芬童年受到父亲的暴力,对拿破仑的崇拜,舒伯特的家庭境遇,卡尔自杀和对贝多芬的厌恶等等这些也都是历史中真实发生的。可见LEADER是花大心思了。
演技:
毫无疑问这场剧大泉的表演BRAVO。个人印象深的有这几处。
第一处,卡尔在得知真相后对着贝多芬吼:一番関係ないのはあんただ!!!背景音停下,贝多芬缓缓地吐出几个字:俺が関係ない…?看到这里我自己都倒吸一口气了。
第二处 贝多芬失聪的部分。“もっと、もっと大きな声で……”继续倒吸一口气。
第三处 失聪的贝多芬和卡尔对戏处。「口で言うなって言ってるんだ! 思ったこと全部書け!全部書け!カール!」「いい加減にしてよ!」「口で言うな!!俺が耳が聞こえぬだ。お前が言ってることが分かんぬだ。そこに書け!!書け!!カール!!」情绪表现可以说是满分了。
其他还有很多,比如最后演出部分。和莫扎特对戏部分等等。
常说好的作品是从剧本到道具到配乐到演员任何一个拿出来都挑不到刺的。那到目前为止看的两部都没有任何可以让我挑的了。回到这部的主题,所以这部剧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最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一组话我想是最贴切的了。
「絶望の先に何か見つけた?」
「絶望を越えた所に歓喜がある」
F
写在最前面的话:
最初所有的注意力都停留在了大泉上了,只知道他是所谓的主角,出演的是贝多芬。
一部彻头彻尾的伪历史闹剧。预告片中「もじゃもじゃ もじゃもじゃ」就这样糟蹋人家贝多芬的名作,安田饰演的莫扎特狰狞地躲在舞台的阴暗一角,音尾一脸天真念着不知道是祝词还是什么的,要把这些场景全部联系在一起实在是无能,一头雾水地一直看到最后那一排落下的字幕,似乎有了点名目。
「この世の「不変」なるものは」
「憎悪か」
「愛か」
「絶望か」
「希望か」
「運命か」
最后的命运似乎是想和贝多芬的作品联系在一起。那莫扎特为什么会搞得跟背后灵一样的?还有舒伯特为什么还要来插一角。于是抱着一头混乱的思路和不解,我看了下去。
故事:
故事的最开始是贝多芬(大泉)之父的葬礼,贝多芬和他两个弟弟。一开始森崎就给观众传达这样一个概念:请抱着轻松地心态来观看这部剧。所以才会出现日式的送葬方式和那些无厘头的表演吧。之后故事进一步发展,卡尔(SHIGE)不顾贝多芬的反对取了红区女子并且对方怀上了孩子,兄弟决裂后一直没有联系,直到卡尔的儿子出世卡尔2(音尾)。抱着希望哥哥接受孩子的想法卡尔主动找到了贝多芬。最后卡尔因病去世,贝多芬把侄子带回家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抚养。到这里第一部分,贝多芬家庭背景的交代就结束了。
随后开始了第二部分的故事,这部分的故事舞台变成了维也纳宫廷音乐界。撒列里(森崎)作为当时宫廷音乐的顶级教师,教授卡尔(音尾)和舒伯特(SHIGE)。两个孩子有着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对音乐的理念,但依旧成了好朋友。与此同时,贝多芬(大泉)的音乐创作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他有自己的想法,也有热情,创作出惊世之作也只是时间的问题。然后命运似乎注定了贝多芬的一生会有诸多坎坷。一方面腹痛时不时发作,耳朵也时常出现幻听,另一方面侄子卡尔走上了弟弟相同的道路,天生有肺病却偏偏喜欢上了小号,为了不然侄子重蹈覆辙贝多芬强烈反对他学习小号。而就在这个时候卡尔亲生母亲出现了,得知真相的卡尔对贝多芬心生不满。伤心失落之极的贝多芬失聪了。失去听觉的贝多芬从绝望中挺了过来把更多的关心放在了侄子身上,然而和侄子的关系并没有修复成功,反而因为一次口角(贝多芬不同意卡尔参军后)最终卡尔离开了贝多芬。心灰意冷的卡尔最终选择了自杀,最后被救了下来,但意识却没有恢复。
故事的最后高潮,自责不已的贝多芬为了让卡尔能够恢复意识,在舒伯特的帮助下给卡尔最喜欢的席勒的作品【欢乐颂】谱上了曲,将他放到了自己的第九交响曲中,在维也纳的第一次演奏中,当失聪了的贝多芬出现在舞台上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人物:
细想之后,这部剧的主角的确只有贝多芬(大泉)。而让贝多芬这个形象充实起来的就是卡尔(音尾)和舒伯特(SHIGE)。大泉饰演的贝多芬在同这两个人的对戏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侄子热爱音乐的贝多芬,他固执他异想天开他疯狂他坚定他孤独绝望却给别人带来希望。而撒列里(森崎)和莫扎特(安田)则是贯穿整部剧发展的重要人物。撒列里是一个看客,他和莫扎特生活在同一个年代他知道莫扎特了解他的一切,他教过贝多芬,教过卡尔,教过舒伯特。他送走莫扎特,送走贝多芬,最后也送走了舒伯特。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比撒列里更接近维也纳宫廷,更接近古典音乐,他见证了一切。莫扎特是一种信念。从安田那脸狰狞入境开始,一直到最后他跟随舒伯特去德国摆出的乙女POSE,各种夸张的表演摆在了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上,起初我实在是接受不了。剧中的设定是莫扎特是被他妻子毒死的。这样一说倒是能理解为何莫扎特会如此之恨,张口闭口地说绝望。他想要寻找让人绝望的旋律,他要看看唯一他未能创作出来的主题:绝望 有谁能够表现出来。即便在人们心灵最脆弱的时候他如同心魔般不断地出现将人们对于生活的前景摧毁,将人们对人生的希望浇灭,但最后,他依旧是输给了贝多芬。贝多芬并没有绝望。他也没有写下绝望的曲子,相反他看到了希望。起初我是认为这部剧中的莫扎特是一个反面角色,所有情感纠结和情绪崩溃的地方他都要在旁扇把火。但细想过后,我似乎又理解到了另一面:他是一种信念。他的存在不是为了击败打垮任何人,而是让他们重新活下去。人啊,在濒临绝望的同时才能看到希望。
剧本:
重新梳理之后我才发现,LEADER写这部剧真的是用心。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剧作往往是最容易吃力不讨好的。尤其是历史名人。人们对于这些人的印象是停留在历史课本或者传记中。所以如果在角色润色的同时稍有过度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这点LEADER做的很好。乍看之下,闹剧一场。贝多芬还要骑个木马,和侄子玩相扑,莫扎特犹如丧心病狂一样,撒列里喜欢和物,真是瞎来。性格喜好外表对于整个历史人物的塑造个人认为只是一小部分,最重要的还是人格。这点LEADER把握的很好。而LEADER对细节的处理可以看出LEADER应该是认真研究过这些名人了。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处:第一处贝多芬看完卡尔写的さよなら后的独白,伤心之极说出的“俺は一人だ。”历史上,贝多芬曾经在失去弟弟卡尔,看着古典音乐界的朋友一个个弃乐转政后曾经在自己的笔记上写过这么一句话“我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这个世上。”第二处就是最后在维也纳第一次演奏的时候,最后贝多芬说的那句“喜劇が終幕する”倒地。历史上,维也纳第一次演奏后,现场曾响起5次热烈的掌声,贝多芬最后是感动地昏倒在场。而在贝多芬生命里最后的日子,他曾经用拉丁语和他的医生说:“啊,朋友,喝彩吧,喜剧已经结束。”而剧中贝多芬童年受到父亲的暴力,对拿破仑的崇拜,舒伯特的家庭境遇,卡尔自杀和对贝多芬的厌恶等等这些也都是历史中真实发生的。可见LEADER是花大心思了。
演技:
毫无疑问这场剧大泉的表演BRAVO。个人印象深的有这几处。
第一处,卡尔在得知真相后对着贝多芬吼:一番関係ないのはあんただ!!!背景音停下,贝多芬缓缓地吐出几个字:俺が関係ない…?看到这里我自己都倒吸一口气了。
第二处 贝多芬失聪的部分。“もっと、もっと大きな声で……”继续倒吸一口气。
第三处 失聪的贝多芬和卡尔对戏处。「口で言うなって言ってるんだ! 思ったこと全部書け!全部書け!カール!」「いい加減にしてよ!」「口で言うな!!俺が耳が聞こえぬだ。お前が言ってることが分かんぬだ。そこに書け!!書け!!カール!!」情绪表现可以说是满分了。
其他还有很多,比如最后演出部分。和莫扎特对戏部分等等。
常说好的作品是从剧本到道具到配乐到演员任何一个拿出来都挑不到刺的。那到目前为止看的两部都没有任何可以让我挑的了。回到这部的主题,所以这部剧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最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一组话我想是最贴切的了。
「絶望の先に何か見つけた?」
「絶望を越えた所に歓喜がある」
F
PR
この記事にコメントする
-
我来坐这么久都没人的沙发……F的影评也让我发现当初看剧时没思考到的东西。然后在看looser前咱也就composer写几个现在印象还比较深的地方,以及当初看完后的一点思考。
1 第一幕leader和大泉的对手戏。当贝多芬的兄弟指出贝多芬其实和父亲一样时,大泉的表情变化很到位。从一开始由于气愤揪住兄弟的衣领的冲突,后被兄弟指明自己居然和自己所恨的父亲一样之后的的那种吃惊,不解与不信,抽开手之后的某种无奈,大泉在几秒之间将这种复杂的感情很好地表现出来,我看着都心一揪。
2 几个现场精分都很精彩。大泉重现黑暗童年被父亲打骂逼迫练琴那里,在蛮横严厉的父亲和幼小无助的贝多芬之间的瞬间转换非常精彩,压低的粗声线和微妙的正太音让我对大泉进一步刮目相看。另,音尾的母子对话也很亮点,日本年长女性那种说话语气模仿的很到位。
3 卡尔自杀未遂但意识未明时,贝多芬的那段自言自语,以及翻出欢乐颂诗歌那里强忍着的痛苦的自责被大泉演的淋漓尽致,我看时也入戏了,贝多芬伏在卡尔身上痛哭以及之后的读诗那里都是流着泪看的。吐个槽嫌弃读诗那里太短了,不能浪费某人饱含深情的好声音啊!!!
4 为欢乐颂谱曲那里,大泉在舞台现场将曲子唱出来的那个效果让我惊艳,但还不是高潮,卡尔被带走后贝多芬继续谱曲,紧接着用抬高几度的嗓音来演唱欢乐颂那里,我完全被震撼了!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乐曲世界中的强烈感情的宣泄,既夹杂有悲痛又饱含热烈的希望。
5 失聪后的贝多芬最后一次登台,我本以为会伴随恢弘的欢乐颂背景音乐将气氛抬高后完美收场,哪知我完全预料错了,居然全场是无声的,此时的亮点是大泉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演绎这段戏,愈演愈激烈的指挥动作,呈现出一种癫狂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高潮。让我不由得佩服leader的编剧构想,真的可以体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猜想leader这样安排,是否是想让我们体会贝多芬的世界,他的世界是无声的,但他的内心是有声音的,他通过音乐来沟通来表达,这里激烈的感情释放表现出他强烈的内心活动。另外,台前贝多芬自信饱满的指挥和背后莫扎特的惊恐不解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效果也使我明白,舞台不需要华丽漂亮,只需要绎者的专注投入。
历史上的贝多芬,上帝夺走了他的听力,他有过挣扎有过绝望甚至想过死亡,但他最终战胜了这种莫大的痛苦。个人认为贝多芬的晚期可以说是凤凰涅槃,在艺术上面达到升华。安静的环境可以隔绝世间的纷扰,洗涤心灵,反省和思考,也使他最后能够领悟到“穿越痛苦便是欢乐”的思想境界,他的精神高度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历史上的贝多芬多少给人一种不可企及的高度,而这场舞台剧则将贝多芬设计的人性化了很多。就他的失聪都可以解释为受到过度刺激的结果。这里贝多芬创作欢乐颂,是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成为他和卡尔,一个没有听力,一个意识不明的两个有着障碍的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这首曲子代表着希望。它表现出一种爱,行为语言无法实现的结果,在心灵上还是可以交流的。
另外莫扎特这个角色的安排,或许可以理解为人们内心隐藏着的某种黑暗、恐惧、甚至绝望的声音,在之前舒伯特和贝多芬内心都可以听见这种声音。历史上的贝多芬可以说最终是通过自身强大的意志力压过了这种声音,心灵得到解脱,体会到了精神的欢愉。而这里的贝多芬是用爱,他爱他的侄子,爱可以滋润心灵,化解一切苦难,从而体会到了人生的喜悦。
看完这个作品后有时我会想,或许leader只是借几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名字叙述一个故事,所以也没必要过分考究是否符合历史是否恶搞了伟人。他或许只是想表现普通人战胜自我的那种精神体现。
1 第一幕leader和大泉的对手戏。当贝多芬的兄弟指出贝多芬其实和父亲一样时,大泉的表情变化很到位。从一开始由于气愤揪住兄弟的衣领的冲突,后被兄弟指明自己居然和自己所恨的父亲一样之后的的那种吃惊,不解与不信,抽开手之后的某种无奈,大泉在几秒之间将这种复杂的感情很好地表现出来,我看着都心一揪。
2 几个现场精分都很精彩。大泉重现黑暗童年被父亲打骂逼迫练琴那里,在蛮横严厉的父亲和幼小无助的贝多芬之间的瞬间转换非常精彩,压低的粗声线和微妙的正太音让我对大泉进一步刮目相看。另,音尾的母子对话也很亮点,日本年长女性那种说话语气模仿的很到位。
3 卡尔自杀未遂但意识未明时,贝多芬的那段自言自语,以及翻出欢乐颂诗歌那里强忍着的痛苦的自责被大泉演的淋漓尽致,我看时也入戏了,贝多芬伏在卡尔身上痛哭以及之后的读诗那里都是流着泪看的。吐个槽嫌弃读诗那里太短了,不能浪费某人饱含深情的好声音啊!!!
4 为欢乐颂谱曲那里,大泉在舞台现场将曲子唱出来的那个效果让我惊艳,但还不是高潮,卡尔被带走后贝多芬继续谱曲,紧接着用抬高几度的嗓音来演唱欢乐颂那里,我完全被震撼了!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乐曲世界中的强烈感情的宣泄,既夹杂有悲痛又饱含热烈的希望。
5 失聪后的贝多芬最后一次登台,我本以为会伴随恢弘的欢乐颂背景音乐将气氛抬高后完美收场,哪知我完全预料错了,居然全场是无声的,此时的亮点是大泉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演绎这段戏,愈演愈激烈的指挥动作,呈现出一种癫狂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高潮。让我不由得佩服leader的编剧构想,真的可以体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猜想leader这样安排,是否是想让我们体会贝多芬的世界,他的世界是无声的,但他的内心是有声音的,他通过音乐来沟通来表达,这里激烈的感情释放表现出他强烈的内心活动。另外,台前贝多芬自信饱满的指挥和背后莫扎特的惊恐不解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效果也使我明白,舞台不需要华丽漂亮,只需要绎者的专注投入。
历史上的贝多芬,上帝夺走了他的听力,他有过挣扎有过绝望甚至想过死亡,但他最终战胜了这种莫大的痛苦。个人认为贝多芬的晚期可以说是凤凰涅槃,在艺术上面达到升华。安静的环境可以隔绝世间的纷扰,洗涤心灵,反省和思考,也使他最后能够领悟到“穿越痛苦便是欢乐”的思想境界,他的精神高度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历史上的贝多芬多少给人一种不可企及的高度,而这场舞台剧则将贝多芬设计的人性化了很多。就他的失聪都可以解释为受到过度刺激的结果。这里贝多芬创作欢乐颂,是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成为他和卡尔,一个没有听力,一个意识不明的两个有着障碍的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这首曲子代表着希望。它表现出一种爱,行为语言无法实现的结果,在心灵上还是可以交流的。
另外莫扎特这个角色的安排,或许可以理解为人们内心隐藏着的某种黑暗、恐惧、甚至绝望的声音,在之前舒伯特和贝多芬内心都可以听见这种声音。历史上的贝多芬可以说最终是通过自身强大的意志力压过了这种声音,心灵得到解脱,体会到了精神的欢愉。而这里的贝多芬是用爱,他爱他的侄子,爱可以滋润心灵,化解一切苦难,从而体会到了人生的喜悦。
看完这个作品后有时我会想,或许leader只是借几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名字叙述一个故事,所以也没必要过分考究是否符合历史是否恶搞了伟人。他或许只是想表现普通人战胜自我的那种精神体现。